Page 69 - 散文《泸西记》
P. 69
如同脉络一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也因此成就了泸西县城“中
枢”这一名称,其中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
秦代时便有“五尺道”,汉代又有“僰青衣道”。尤其是元
代在泸西设置广西路之后,官府为了能够“布宣号令,通达边情,
运输纲运辎重物资,为四方往来的使者以及皇族行旅之人提供食
宿之所”,在境内大力开辟驿道,并设置站赤(驿站)。明成化
十七年(1481 年),泸西改土归流,官府更加重视惠农通商,
驿道建设由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在清雍正、乾隆年间
(1735 - 1780 年),广西府奉旨在府署(今中枢)设“京局鼓
铸”,安置钱局(钱局为当时专司铸钱行政管理之“宝源局”的
简称,如今县城内尚有“钱局塘子”这一地名),建造铸炉 94 座,
开铸铜币,承担起云南 60% 的铸币重任。每年所需的 1700 余吨
原料铜和铅,从东川、弥勒、罗平等地源源不断运入,年铸铜币
达 42 万余串。所铸钱币从府城出发,经龙甸、吉湾至三塘俱久,
再到石阶脚飞土渡上船,渡过南盘江至五槽官寨,抵达邱北,之
后辗转至广西百色,再运往汉口。所运钱币除了在沿途“搭放兵
饷”外,其余皆运往京城。这使得三塘驿道的运输盛况空前,呈
现出一派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兴旺繁荣景象。时任云南迤东观
察使的储之盘在《广西府志》序中称赞道:“宝源既开,商旅络绎,
车马辐辏,百货杂陈,气象更新,俨然东南之一都会焉”,由此
不难想象泸西当时的繁华模样。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泸西撤销铸炉、停止铸币后,
由于大宗货源减少,驿道运输逐渐走向衰落。清末至民国初年,
泸西广泛种植罂粟(鸦片),两广客商大量涌入,本地商贾也纷
纷收购鸦片和山货运往两广和两湖地区销售,驿道运输因此再度
活跃起来。然而,民国 19 年(1930 年)龙云执政后下令禁种罂粟,
驿道运输又渐渐衰落下去。直至民国初期,泸西境内的运输仍以
驿道为主。因其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且为了确保铸币、食盐、
茶叶、丝绸、瓷器和贵重日用商品运输的安全,故而在条条驿道
上设立了众多铺哨、站赤(驿站)和营塘,驻兵备马,为往来之
- 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