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菊畹村史
P. 59
工艺。即,从种麻始,到割麻,对麻进行晒、沤泡、剥麻、去皮屑、
捻麻线、纺麻线、对麻线脱胶(反复漂洗),将麻线织布,用麻布缝衣
(裤)等,她也属我村解放后至今还保留该技术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进入 60 年代,广场电影也开始进入农村,放映电影是由县“电影
队”下乡轮流放映(还达不到普及)。放映电影一般在农户多的大村或
选择能集中邻近几村人的地点放映,每年放映也就一至二场。每当在
箐门村放映时,晚饭后村中年轻人兴高采烈地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凭
借手电照明摸黑回村。若在上三村的某村放映,大家更高兴,因为可
少走路。1981 年三塘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到自然村放映电影的次
数增多,看电影也就不必要跑到较远的村去看。
到了 90 年代中后期,电视机逐步进入村。1998 年我村王汝全第
一个买了“小锅盖”卫星电视接收器。有了小锅盖电视选台更方便,
随后村中也都互相学习购“小锅盖”来匹配电视机。虽然那时电视未
普及,可邻近几户人家(特别是小孩),凑在一起看电视,也很舒心。
手机,由于受信号不稳定影响,但它的方便性还是受村民们的喜好欢
迎。90 年代电视、手机也成为村民心中追逐的必得之物。进入 2000
年后,随着村经济发展,电视机已达十多台。我村 2002 年手机开始入
村,首先使用手机的是张兵、张建和、张石尧、张云新,当时虽属双
向收通话费,但其方便、优越性,深受大家喜爱。其后短短几年,随
着国家通信高速发展、村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电视、手机进入每家
每户也属平常之事。2015 年县电信公司为村架通了通信光缆;县移动
公司在村建立机站并实现了一线三通,通信信号改变、手机信号增强。
—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