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菊畹村史
P. 49

统手工缝衣的劳累,衣服式样也有了“新”的变化。

                    1981 年,杨自先家盖对厅房,村第一家使用水泥浇灌房屋面,虽


              用木作横梁、竹子代替钢筋,但开启了我村使用水泥的先例。这种方

              法,后来村中多户人家都采用到盖一些如厕所、牛(马)厩,其屋面


              使用水泥后,成为理想的“晒场”。1982 年张永刚把水泥用到堂屋地

              面上,水泥做的地面光洁,受到村民喜爱。同年,村张石尧买了台小

              型移动柴油机带磨机来加工粮食(磨面),村第一次有了机械磨面。


                    1987 年,村供电正常后,张石平筹资安装动力电,建了村的首个

              粮食加工房,有了机械磨面后,也逐步结束了村“舂碓”和妇女“推


              磨”的历史。该机械加工房建成,除方便村民粮食加工外,也就地就

              近方便了毕块、烂泥箐村民来我村加工粮食(加工房于 2015 年停业)。

                    包产到户后,村原“公房”处于闲置状态,1987 年经村领导商定,


              将该公房(木料)卖了并筹款 1 万元,在原址上(现村小广场)建盖

              了约 120 平米砖混一层的村小学,该“砖混”房也是我村第一幢。自

              此,盖砖混房成为村民心中向往建房的期盼。80 年代期间,我村新建


              房中,有部分人家将正房厦子上的木、瓦省去,改成水泥浇灌的平层,

              使房外观新颖,浇灌平层利用率提高。还有多户人家盖耳房都改用水

              泥来浇屋面,屋面也成为理想的“晒场”。


                    在 60、70、80 年代期间,养猪是我村农户的经济来源之一。村民

              养猪,自生产队时开始到包产到户,经历了因粮少养猪受制约,再加


              上传统煮猪食饲养方法,使生猪出栏周期长,猪养一年以上也就百余

              公斤,多数农户因家庭粮少等原因都养不了猪。之后的年份中,随着



                                                    — 45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