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菊畹村史
P. 47

新瓦房。70 年代期间有余天才、张石存、胡长安、张石恩、余忠明家

              建盖新瓦房;有余天良、张石明、张石才 3 家在原草房基础上“伸筋


              长椽” 换成瓦房(注:伸筋长椽,一般指原草房无楼。后在原房柱子

              的一定位置,把上部房柱去掉另增高房柱接成新房架,经改造后换成


              瓦房,房有楼)。80 年代初有张石泽、张石文、朱学文、张石党、张

              石平建盖新瓦房。解放后我村建房,都以盖土木瓦结构瓦房为主,建

              新房后原草房被淘汰拆除。60 至 70 年代建盖新房,由于经济原因,


              瓦房都要经几年才能建好,建房一般都是先把房架立起来,房顶上盖

              上瓦,砌 2 米左右墙,之后再逐年完善。到了 80 年代前期,村民经济


              情况好转,建房也随时代步伐有所更新。如 1982 年村詹连堂虽盖了一

              所解放后过渡性草房住,但在 80 年代末又盖新瓦房,淘汰了之前盖的

              新草房。1986 年张石平在村传统土木瓦结构盖新房的基础上,因地制


              宜就地取石,将新房建成“石木瓦”结构(小石块代替土基砌墙),因

              石头强度高,再经石灰、沙粘结,其牢固性更好。这种建房方式,有

              一定的特色,后续村部分人家建房也采用了这种石木瓦相结合的方法。


                    自进入 70 年代,人民生活逐渐趋好,村中建房户逐年增加,村民

              们也开始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多数人家又单独建盖牛、马厩,实现了

              人畜分开,结束了留传多年人畜共处一屋的状况,到了 80 年代末期,


              村中草房全部拆除,结束了菊畹村已无草房的历史,草房成为过去是。

                    1970 年,泸西从弥勒三道桥架通 3.5 万千伏输电线。自起,电向


              全县乡村输入拉开了序幕。当中枢至三塘(柴村)主输电力线架通后,

              1975 年烂泥箐、毕块、吉湾三村经商议合作架电线,并筹资买了铝线,



                                                    — 43 —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