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散文《泸西记》
P. 24
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虫茧巴乌”,宛如法依村飘荡的一缕淡淡乡愁。我拜访了
老艺人王树兴,听他讲述虫茧巴乌的故事。这件独特的乐器,以
橄榄枝上的虫茧精心制作簧片,搭配竹管为身,吹奏出的曲调空
灵如洞箫,欢快似葫芦笙,独具韵味。每年春节过后,人们便纷
纷踏上寻找虫茧的旅程,唯有虫未化蛾且鲜活的虫茧,方能吐出
柔韧的丝线,织就最为合适的簧片。老艺人王树兴回忆,这虫茧
巴乌的历史,早已融入岁月的长河,难以追溯其确切源头。而村
里广为流传的“人龙相恋”传说,更为它蒙上了一层浪漫而神秘
的面纱:青年猎人勇救窄丫口龙宫的小龙女后,二人相爱并育有
一子一女,却不幸遭受“龙王”拆散。一双儿女用芦苇与虫茧制
成巴乌,吹奏出思念母亲的哀伤曲调,这动人的旋律自此代代传
承。如今,尽管芦苇已换成竹管,演奏不再有诸多禁忌,但传承
之路却愈发艰难。会吹奏的人日益稀少,年轻一代忙于生计,女
子学习吹奏更是凤毛麟角,虫茧寻觅困难,曲调也仅存寥寥几首。
这曾经回荡在山间的美妙天籁,正悄然隐没于岁月的暮色之中,
亟待人们的珍视与传承。王树兴老人感慨地说,他最大的心愿就
是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让虫茧巴乌的声音继续在
山间回响。
“壮族婚俗”,恰似一场盛大而温馨的人间烟火盛会。我有
幸见证了一场壮族婚礼,遵循一夫一妻、族外联姻的传统,姨表
联姻被欣然接受,姑表联姻却有所禁忌。过去,婚姻多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决定;如今,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对歌来寻觅心仪的伴
侣,以歌声传递深情,以旋律缔结良缘。定亲之后,接亲、穿嫁衣、
跨门槛、拜天地等一系列环节,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与美
好期许。新娘进门时,鞭炮齐鸣,新郎需暂时回避——老人们深信,
这般不见面的缘分,方能长久美满。当晚的“端鸡脚”仪式妙趣
横生,新人需反复摆弄碗中的鸡脚,这不仅考验着他们的心性,
更检验着彼此间的默契。随后,后亲为新人郑重起名,老歌者深
情吟唱“留名调”,衣裳巧妙裹成襁褓模样,伴郎佯装孩童啼哭,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