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散文《泸西记》
P. 27

在境内大力开辟驿道,并设置站赤(驿站)。明成化年间,城子
村曾是广西府第五代土知府昂贵的府城,一度繁华,成为又一个
交通“中心”。昂贵为了搬迁府城,不惜耗费大量财力物力,逢
山开路,遇水搭桥,修筑了一条从“中枢”至城子的“土官路”。
直至如今,城子村仍留存着一段长长的青石古道,在土掌房建筑
群落中蜿蜒穿过、伸展……

      昂贵败亡后,泸西改土归流。官府极为重视惠农通商,驿道
建设迎来新的发展。特别是在清雍正、乾隆年间(1735 - 1780 年),
广西府奉旨在府署(今中枢)设立“京局鼓铸”,开办钱局,建
造 94 座铸炉,开铸铜币,承担了 60% 的铸币任务。每年所需的
1700 余吨原料铜和铅,从东川、弥勒、罗平等地运入,年铸铜币
42 万余串,这些铜币从泸西运往广西百色后,再通过水、旱路运
往京城,驿道运输盛极一时,呈现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荣
景象。时任云南迤东观察使的储之盘在《广西府志》序中描述道:
“宝源既开,商旅络绎,车马辐辏,百货杂陈,气象更新,俨称
东南之一都会焉。”由此可想象泸西当时的繁华程度。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泸西撤销铸炉、停止铸币,
由于大宗货源减少,驿道运输逐渐衰落。清末至民国初年,泸西
广泛种植罂粟(鸦片),两广客商大量涌入,本地商贾也收购鸦
片和山货运往两广和两湖销售,驿道运输再度活跃起来。民国 19
年(1930 年)龙云执政后下令禁种罂粟,驿道运输又逐渐衰败。
直到民国初期,泸西境内的运输仍以驿道为主。因其特殊且重要
的地理位置,为确保铸币、食盐、茶叶、丝绸、瓷器和贵重日用
商品运输的安全,在条条驿道上设立了众多铺哨、站赤(驿站)
和营塘,驻兵备马,提供食宿。府城也出现了“通河会馆”“江
西会馆”“山西会馆”“陕西会馆”“马店”“马草街”等场所。
直至今日,泸西的许多地名,依旧沿用“塘”“铺”“哨”等称谓。
“城子哨”作为铺哨“中心”,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查阅乾隆《广西府志》、民国《泸西县志稿》和《泸西县志》
可知,历史上,境内共有 2 关 7 讯、8 铺、78 哨(含师宗、弥勒、

                                          - 25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