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散文《泸西记》
P. 21
手拖音箱、别在腰间的小广播机等,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电视
音响中,“泸西调”“师宗调”“会泽调”“石林彝族调”“大
理白族调”“送郎调”“招亲调”……各种曲调咿咿呀呀、呜里
哇啦地播放着,引得过往游人纷纷驻足倾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泸西秀山“民歌角”,也因此愈发红火热闹。
在此唱歌听歌的人群中,中老年人占据多数。我结识了几位
当地的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三五成群,
或白天或夜晚,或今日对歌,或明日较量,更有甚者,不惜斥资
从远方请来高手,一唱便是数日。对歌可是个技术活,讲究定调
随调、随机应变,要见景生情、步步紧逼,还需符合时代潮流、
切韵押韵。若没有多年的积累与历练,肚里没有些“墨水”,着
实难以胜任。一旦有人在对歌中落败,便会引发一阵哄堂大笑,
而另一位歌手则在众人的鼓动下欣然接棒。
“衣服不穿压烂箱,山歌不唱肚难装;该唱调时就唱调,还
有几年桂花香?”正是这份纯真执着的情感,历经千百年岁月洗
礼,让民歌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魅力无穷,成为中国民俗
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这次在秀山“民歌角”的
经历,让我对民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深深陶醉在这民俗文
化的悠扬乐章之中。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