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散文《泸西记》
P. 145

他的诗,意境高雅,用词新颖,含蓄凝练,寄托深远。时人
赞誉其“濡墨则云烟满楮,风流美比晋唐;功深雪案,吟咏佳称
李杜”,评价极高,抄传甚广。以菊花为题,吟诗百首成卷,且
每首诗的题目即为一个菊花品种,放眼古今中外,仅陈菊潭一人
如此,故称之为“百菊诗人”,其诗亦可称“天下一菊”。

      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陈王廷在故里寿终正寝,享年 81 岁。
后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民间诗人,在村头立了“陈菊潭先生故里
碑”,并将村名改为“百菊村”。

      2008 年 3 月,我从文化馆调至县文联工作,担任副主席,主
持县文联的全面工作。同年年底,在泸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
我精心校注的《菊谱新诗》,以仿古线装书的形式出版发行。

      可以说,若没有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文化的重视与支持,就
不会有《菊谱新诗》的问世,也不会有 2008 年开始建设的阿庐
文化中心“天下一菊”的“百菊”碑林。

      如今,倘若你来到阿庐文化中心广场一隅,便能看到 53 块
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的《菊谱新诗》。它们似洁白的琴键,又似
流动的扇面,更似一册册厚重的书简,镶嵌在翠绿的草坡上,成
为展示泸西本土文化的一道亮丽景观。

      何其有幸,我能得遇《菊谱新诗》,从此可以朝吟晚诵,做到“履
素怀贞”,如菊般清白!

      何其有幸,《菊谱新诗》能得遇青睐之人,从此避免销声匿迹,
得以流芳千古,发扬光大!

      我在紫芝庵中逗留许久,来回踱步,细细观览,仿佛在凝视
一位久别重逢的恋人。三圣殿前的花坛里,生长着一大簇墨绿的
菊花,虽已过花期,但仍含苞待放,洁白的花蕾清晰可见。还有
一株桂花树,绽放出星星点点碎米般大小的白花,院子里香气氤
氲。

      穿过大殿前的屋檐下,走上右厢房的二楼,这里便是我曾经
教学的地方。前墙镶嵌着的四四方方的水泥黑板依旧在,只是人
去楼空,唯有一张连体的老式课桌,歪歪斜斜地立在那里。三十
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刻倒流,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再次听到那朗

                                         - 143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