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散文《泸西记》
P. 143
后来我了解到,百菊村原名阿梭白,在明末清初时出了一位
隐居的民间诗人,名叫陈王廷。他先隐居在泸西逸圃天马寺,种
菊修身,饮酒赋诗,留下了一百首菊花诗,名为《菊谱新诗》。
村人为纪念他,便将阿梭白改名为百菊。原来如此!可惜我一直
未能拜读他的诗作,想来应该颇具陶渊明的风格吧?
那时,在回家返校必经的雨洒河畔,有一棵碗口粗细的柿子
树。深秋寒冬时节,树上孤零零地挂着几枚柿子,树叶凋零殆尽,
柿子愈发红得耀眼,却无人采摘,鸟雀飞来啄食。每次经过此处,
我总会注视良久,那独挂枝头的凄清之感,深深触动我心。我总
觉得,自己就如同树上的一枚柿子,充满着悲凉与孤独。但同时,
它又像我心中的太阳,闪烁着一抹红光,给我带来丝丝温暖。
工作之余,在那些无眠的长夜,我刻苦攻读,笔耕不辍。正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渐渐地,我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人世间,总有一些人或事,与你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
缘分,说不清道不明,初次接触便刻骨铭心。时隔多年,当你几
乎快要忘却时,某一天,它却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助力你实现理
想抱负,成就一番作为。我与百菊村的陈菊潭便是如此。
在紫芝庵教书时,学校发了一本泸西县政协编撰的《泸西县
文史资料汇编》,其中收录了一篇《陈菊潭傲吟百菊诗》的文章,
篇幅不长,仅有一千余字。我认真阅读后,知晓了百菊村名的由来,
领略了陈菊潭先生的人格魅力,也对《菊谱新诗》有了大致了解。
受此启发,我写下了《远山有古寺》一文,记述自己当时的
心境与感悟,并试着投给《红河报》,没想到竟然发表了。这是
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它极大地激发了我读书和写作的兴趣,
也让我立志走上像陈菊潭先生一样的文学之路。可以说,后来我
能考上大学,从小学教师一步步晋升为初中、高中教师,又从学
校调到文化馆,再到文联工作,都得益于在百菊教书的那段日子,
得益于陈菊潭和他的《菊谱新诗》。我深知:面对艰苦环境,不
能气馁,要学会随遇而安;身处逆境,更要不断追求与奋斗;即
便身处溪山原野,同样能有所作为!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对陈菊潭和他的菊花诗愈发关注。我
- 1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