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散文《泸西记》
P. 105

天马香泉

                                             1
      在我心中,逸圃一直是泸西古老文明的见证者。不然,怎会
在村东黄沙地农田与村前汉墓群中,出土西汉年间的曲刃铜短剑、
无胡铜戈、铜手镯、铜扣饰和铜虎等青铜器,以及玉石文物?这
些与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同属一系的珍贵遗存,确凿地证明早在西
汉年间,这里就已形成固定村落。彼时,青铜兵器、农具,木制
工具与玉石饰物的使用,不仅勾勒出先民生产生活的图景,更有
力佐证了史册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泸西地
域便设置了漏江县。
      泸西曾是彝族先民聚居之地,“逸圃”之名便源于彝语。“逸”
意为“水”,“圃”意为“庙”,合起来便是“水边有庙的地方”。
这样一个有水有庙的所在,无疑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而
在逸圃众多寺庙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天马山香泉寺,它正是“广
西府(今泸西)八景”之一的“天马香泉”。
      乾隆《广西府志》记载:“天马山,在城南 25 里。有古洞,
出香泉。洞上有岩,唐仙初隐于此,香泉寺建其麓。”寥寥数语,
勾勒出天马山的神秘轮廓。清康熙三十年岁末(1691 年),李佐
明撰写的《天马山香泉寺碑记》,则详述了逸圃建寺的历史:明
成化十一年至十二年(1476 - 1477 年),大逸圃东始建“祯祥寺”,
后迁至小逸圃南,更名“太平寺”。明隆庆五年(1571 年),因

                                         - 103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