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散文《泸西记》
P. 92

出了如今新农村农民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
      说起花灯,我不禁想起童年时期与文化邂逅的深刻记忆。春

节元宵前夕,村中家境殷实的人家,总会邀请外村的花灯队到家
中表演,以此彰显富足,祈求吉祥如意。其中,“打岔”的场景
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脸涂得殷红、挂着假髯的表演者说道:
“悄悄悄,甭讲话,听着老倌打个岔。老倌本姓王,家住菱角塘,
姑娘儿子分家过,屋中只有懒婆娘。说起我的懒婆娘,又好笑是
又紧张,吃饭要吃三端米,喝水要喝一瓦缸。夜间一泡尿,堂屋
起波浪,幸亏我老倌会凫水,不是么淹到胡子嘴!”众人先是哄
堂大笑,随后便安静下来,继续聆听花灯演唱。还有个花灯节目
叫《包二娃接姐姐》,一个男扮女装的表演者尖着嗓子自报家门:
“太阳出来红似火,二八佳人胭脂抹,有人问我名和姓,二娃他
妈就是我。”

      在如今一些人眼中,民间花灯歌舞或许“粗俗浅陋”,但他
们或许难以想象,在那个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它曾如同一束光,
吸引了多少像我一样对文化极度渴念的目光。

      当我来到体育馆旁,便看到正在播放影像清晰的数字电影。
还记得当年,《少林寺》那昂贵的票价,让我心心念念。终于,
在一个寒假,我下定决心去一饱眼福。那天,我连晚饭都顾不上
吃,翻山越岭,步行了近十里路才赶到午街铺中学内的放映地点。
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和同行的两个孩子在
黑暗中迷了路。又冷又饿的我们,在山野中摸索着,直到拂晓时
分才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如今的数字电影,看的人并不多,远比不上儿时的露天电影
那般具有吸引力。儿时,露天电影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们跟着
放映队走村串寨,同一部电影,哪怕看上几十回都不厌倦。那些
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人物、广为传唱的流行金曲、精彩绝伦的对
白、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至今,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想起越剧电影《红楼梦》,那宝黛初见时的对白唱词仿佛就
在耳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

                                   - 90 -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