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散文《泸西记》
P. 190

泸西洞经音乐历史悠久,据《泸西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
间便已流传。当时人们建文昌祠、文昌宫用于唱诵洞经。清同治
三年(公元 1864 年),李沛泽等人到大理学习后,正式成立“桂
香学”组织。泸西洞经音乐是道教唱诵《大洞仙经》的曲谱,旋
律典雅、曲调多样,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1941 年,“桂
香学”改名为“群乐社”,在财神庙古戏台活动,社长李子干还
曾负责抗日宣传,为洞经音乐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1946 年成立
的“同善社”主要从事救济工作,劝人向善。解放后,洞经音乐
因破除迷信停止活动 30 多年,几乎失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在李钟俊等人的努力下,洞经音乐得以复兴。1985 年,相关人员
对洞经音乐曲目进行搜集整理;1987 年,谭顺云等人到大理学习
后,成立“泸西县洞经音乐协会”,此后协会多次在各地演出,
受到广泛喜爱,还多次被媒体采访报道。洞经音乐的复兴,让这
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洞经音乐协会会长谭顺云是泸西洞经音乐的传承人,他自幼
热爱文艺,精通多种表演技艺。加入协会后,他虚心学习,带领
弟子传承创新,将泸西洞经音乐发扬光大,比如在曲谱上配上“泸
西八景”诗词,宣传家乡风光。在众人的努力下,洞经音乐的曲
谱和演唱本不断完善。泸西洞经音乐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琵
琶、扬琴等乐器为主,曲调舒缓,如微风拂面,给人以宁静祥和
之感;武乐以鼓、锣等乐器为主,曲调雄壮,似雷霆万钧,让人
激情澎湃。演奏时,乐人身穿青色僧衣,布置道场,悬挂旗帜,
摆放供桌,文乐武乐分列两旁。演奏开始前,主持人宣布议程,
随后乐声响起,一般以《小桃红》开场,《仙家乐》结尾。如今,
谭顺云年事已高,洞经音乐协会的工作由他的儿子谭永钢负责,
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延续。泸西县洞经音乐协会的牌子仍挂
在武庙,想必庙会之时,古戏台上还会响起那悠扬的洞经音乐,
继续诉说着泸西的历史与文化,让人们在这美妙的旋律中,感受
泸西独特的魅力。

                                  - 188 -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