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散文《泸西记》
P. 188

民们重新塑了两个牵马的兵卒,从此马匹再也没有出来糟蹋庄稼。
这些传说为武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让人感受到武庙在当地
百姓心中的神圣地位。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回民、彝民起义攻打泸西县城,传说
关公显圣,身形万丈,手持青龙偃月刀,一只脚站在东门,一只
脚站在西门,吓得起义军落荒而逃,泸西县城得以保全。每年农
历五月十三日,武庙会举行“关帝庙会”。传说这天“旱魃”会
经过,祭祀关帝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降雨,以保证农田灌溉,
因此这天也叫“雨节”,民间有“五月十三涨大水”的说法,还
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民谚。传说这天也是关羽“单刀会”
的日子,如果祭祀后天降大雨,就被称为“关帝磨刀水”,这一
天人们忌讳磨刀。据说丁马村有户人家的马生病了,到武庙拜过
马神后,马就痊愈了。还有人说夜晚听到戏台上有唱戏声和乐器
声,仿佛闹鬼……关于武庙的故事众多,老人们都说关圣帝君十
分灵验,有求必应,听着这些传说,我的内心也不禁充满敬畏,
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武庙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人们的信仰
与祈愿。

      泸西武庙的《碑记》,除了戏台和后殿墙壁上的三块外,在《志
书》中还能查到康熙四十年(公元 1701 年)王天祥的《鼎修关
圣庙碑记》、同治辛未年(1871 年)施化雨《重修武庙碑记》。
这些碑文详细记录了武庙的兴建、重修和扩建历史。明成化十七
年(公元 1481 年),广西府改土归流,知府贺勋始筑土城、建
学宫、兴教化。明万历四年 ( 公元 1576 年 ),知府邵鸣岐为教化
民众、震慑四方,在府城东二里处的石山始建关帝祠。据《鼎修
关圣庙碑记》记载,这里地处“鹤山之麓”,周围群山环绕,气
势不凡。关帝祠建成后,人们觉得神灵十分灵验,虽记载带有迷
信色彩,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这些历史记载不
仅是武庙发展的见证,更是泸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帝祠初创时规模较小,明末大西军入滇,知府包嘉胤祈祷
后购置土地扩充祠产。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太守万裕祚翻新关圣

                                  - 186 -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