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散文《泸西记》
P. 129
渔歌声声,管弦悠扬,男女老少往来不绝,有的为了生计,有的
只为享受美食,知府定会感慨:“如此美景,愿与百姓共赏;这
般乐事,愿与百姓同乐;这些小惠,愿给予百姓。”知府塘不仅
是捕鱼祭祀、观赏风景的地方,更是知府联系百姓、寄托情怀之处,
体现了知府对百姓的关爱。
往昔,每当洪灾过后,河清海晏之时,五峰映月,波光粼粼,
知府官员、文人墨客常汇聚于此。他们乘着轻舟,在惠风和畅中,
观看渔民捕鱼,欣赏五峰水月的清幽之美,饮一杯美酒,诗兴大发。
明嘉靖年间,云南巡抚汪文盛游历至此,写下《暮春游知府塘观
打魚》:“小塘轻泛打魚船,野旷萧疏霭暮烟。贪利渔翁频撒网,
乐观客子一临渊……”
泸川之水,东源于江头村,西出自泸源洞,浩浩荡荡,蜿蜒
五十多里,流至知府塘后,被九溪山阻挡,分别从海门洞、老干洞、
臭鱼洞、小黑洞等数十个落水洞(俗称“海眼”)泄流。每到雨季,
泸川泛滥,洪水肆虐,海眼一时难以泄洪,水流“涨以旦夕,消
以岁月”,导致中枢、挨来坝子一片汪洋。据《泸西县志》记载,
1932 年的那场洪水最为严重,淹至县城东南武庙内,城内民房大
多倒塌,农田颗粒无收。
明清以来,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中枢、挨来坝子,洪水犹如猛兽。
挨来坝子民间有俗语:“三年不遭洪涝,老母猪都能带金耳环。”
足见水患之频繁,也反映出百姓对摆脱水患、过上富足生活的渴
望。因此,根治泸川水患,造就万亩良田,解决百姓温饱,成为
历任当政者和百姓的头等大事。
明代广西府知府戴时雍、陈忠等人,在泸源河头修筑永惠坝,
在江头村尾修筑永利坝,用以拦洪灌溉,让当地百姓受益数百年。
每逢水患,知府们便坐镇知府塘,率领居民现场办公,开挖落洞,
疏通海眼,打捞浪渣,以缓解水患。
清代及民国时期,官府虽对知府塘涝区进行过治理,但多采
用掏挖落水洞、打捞浪渣等老办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涝问题。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云南省弥泸水利总监督张冲(泸西人)
- 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