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散文《泸西记》
P. 130
提出凿通海门洞的方案,试图根治知府塘的洪涝,但因技术等条
件限制,未能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从 1956 年至 1970 年,中共泸西县委和县政
府经过 14 年的努力,采取“上游蓄洪,下游泄洪”的策略,修
筑了白水塘水库、老干洞溶洞凹塘等水利设施;1966 年,在云南
锡业公司的支援下,历时五年打通工农隧洞,并开挖中大河。从此,
泸川之水通过工农隧洞,经平海子水库,汇入小江、盘江、珠江,
最终东流入海。
曾经浩渺的中枢坝子的海子,变成了万亩良田。如今的黄草
洲湖,多少还能让人窥见旧时“矣邦池”的影子。然而,随着“漏
江”“泸川”“知府塘”的消失,“五峰水月”的山光水色也永
远地成为了历史,只留下几座残山、一湾断水,以及前人的精美
诗文,供后人在遥想与探寻中凭吊。
3
面对美景的消逝,我们无法指责前人。翻开泸西厚重的历史,
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乐业,历代当政者和无数英雄志士,
在治理水患的道路上不懈努力,他们的功绩可圈可点,他们的付
出可歌可泣。许多人为此流血流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如今,随着泸西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建设高原花园城市,推动泸西跨越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中
大河现代农业观光长廊”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恢复黄草洲
湿地公园,扩展泸西城市客厅”的宏伟蓝图也已徐徐展开。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实力泸西、美丽泸西、幸福泸西,
必将因“漏江”这一汪清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谱写更加
辉煌的历史篇章,映照出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的耀眼光芒!
- 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