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散文《泸西记》
P. 35

感叹:“若遇外敌入侵,村中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左右逢源,
如鱼得水!”

                                             5
      时至今日,国泰民安,城子村土掌房依然存在,这与它防御
外敌入侵的作用已无太大关联,更主要的是其优胜劣汰的实用价
值。
      首先,建造土掌房就地取材,经济实惠。山上有树木,有粘土。
梁木朽了,换一根便是;天阴漏雨,添点新土即可。所需花费的
主要是力气,正如当地民谚所说“舀不干的井水,使不干的力气”,
勤劳的城子村民从不惜力。而且,城子土掌房极为耐用,随便一
所都能历经三五百年风雨。就像老寨西头那 24 间平房,据说建
庄科时用一棵铁锥栗王(又叫小龙树)建成,至今已有 500 多年
历史,却依旧风采依旧。
      其次,土掌房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城子村地处低海拔峡谷
地带,夏季中午,骄阳似火,燥热难耐,而走进土掌房,暑气全消,
身心凉爽。到了冬季,民谚云“雪落高山霜落洼”,夜间或清晨
十分寒冷,但住在土掌房里,却毫无寒意,暖意融融。
      第三,土掌房能够防火。单体房中,后墙靠山,两侧是土包柱,
顶上是土压木,即便偶有失火,也不会殃及四邻。这便是几百年
来城子村没有大火灾记录的原因。
      第四,土掌房节约土地。身处半山区的城子农民惜土如金,
土掌房依山而建,左右上下相连,合理利用并创造空间,占地不多。
如今,飞凤坡 60 余亩土地上竟居住着 400 多户人家,堪称奇迹!
      然而,这些“好处”并非村人钟情土掌房的最重要原因,土
掌房建筑的不设防才是关键。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千百年来,
城子村民借此能够很好地交流互动,互相帮助,不分彼此,和睦
相处,相亲相爱,从而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
      难怪村中人会自豪地说:“长期以来,村中门不闭户,路不
拾遗;汉、彝、苗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谁家急需家具、农具等,

                                          - 3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