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散文《泸西记》
P. 116
坐北朝南,坐守福地,藏风聚气”。
三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旧时,夏秋之际,泸川之水流至尾闾
知府塘处,浪渣堵塞泄漏“海眼”,水流积滞,“涨以旦夕,消
以岁月”,形成“周遭三十余里”的天然湿地,造就了泸西旧八
景中的“翠屏秋水”“五峰水月”等景观。明清以来,以农耕为
主的中枢和挨来坝子,洪水无异于猛兽。挨来民间有俗语云:“三
年不遭洪涝,老母猪都能带金耳环。”足见洪涝对当地影响之大,
也从侧面反映出若无水患,此地的富足。故而,根治泸川泛滥成
灾,保护万亩良田,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历来是当政者的首要任
务。明清时期广西府知府,兴修永惠坝和永利坝,坐镇泸川尾闾,
现场办公,掘塘打捞浪渣,以防堵塞“海眼”,并开挖众多落洞,
疏导水流,“知府塘”之名由此而来。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云南省弥泸(弥勒和泸西)水利
总监督张冲(泸西人),曾提出凿开海门洞的办法,以从根本上
解决泸川洪涝问题,但因当时条件限制,未能实施。因此,泸川
洪涝一直是影响中枢坝子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祸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 1956 年至 1970 年,泸西县委、
政府经过前后 14 年的努力,采取了“上游蓄洪,下游泄洪”的
根治措施,修筑白水塘水库、老干洞凹塘等水库和坝塘;1966 年,
在云南锡业公司的支援下,历经五年时间,在中挨来村打通工农
隧洞;在中枢坝子开挖了中大河,使泸川水流,直通工农隧洞,
流至平海子水库,再流至小江,再流至盘江,再流至珠江,最终
东流入海。
这些有力措施,彻底改变了泸川之水十年九涝的自然灾害,
中枢和挨来坝子,浩渺沧海变为万亩良田,水沃地肥,成为泸西
的鱼米之乡,但是,与此同时,“府城”南面矣邦池的秀美景观
也因此消逝了。打开泸西厚重的历史书页,为了这一方红土地上
的黎民百姓能够很好的繁衍生息,治理水患的功绩,那是可圈可
- 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