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菊畹村史
P. 33

第三章          菊畹村的几个重要时期


                                            第一节           民国末期


                    民国中期至末期,菊畹村仅十多户人家。村处在一个闭塞、交通


              不便,没文化、缺医少药,生产、生活方式极落后的环境中。牛、马

              是村农户最值钱的财产,但村中还有人家牛都养不起。村民们住房简


              陋多为茅草房,家徒四壁、生活用具简陋。村农户主要生产工具就是

              锄、犁、耙。多户人家辛苦劳动一年,吃粮都还青黄不接(即秋粮接

              不上夏粮)还得借粮吃,用一贫如洗来表述村民家境较为贴切,用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来形容一点不过。村中没牛的村户,因没牛犁地耕

              种,所收的粮更少,借粮吃成每年中的“正常”事。例,新发现民国

              叁拾柒年(公元 1948 年)正月十六日的一张“当约”中,我村农户张


              六十因“吃粮无着,将祖遗下自己长塘子山地一块(注:界址省略;

              地有一定面积)当玉麦壹斗,期限三年”。春节才过后就当地了,可见

              他缺粮的难度和生活中的拮据现实就是缺衣少食,生存环境饥寒交迫。


                    民国期间,我村村民都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国民党的苛捐杂

              税确一样不落,如门户捐(开门就得交门户钱)、团保捐、驮捐、募兵


              捐等等。1933 年民国政府将募兵改征兵,实行抽丁制,如“三丁抽一”,

              即一家有三男儿一人必去当兵。在此规定下,我村就先后有 4 人去当

              兵,即张石生三叔张明光;余忠明三叔余天□;张世和三叔张保全;


              张建兴二叔张石明。到了民国后期征兵变“随意”抓兵,村中男性躲

              抓兵也成常事,我村也有了“躲兵洞”。再如,村民张明山为躲国民党


              抓兵,1941 年举家(三口人)搬家离村,搬走时需用家产,用两谷箩

                                                    — 29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