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散文《泸西记》
P. 42

虽然“阿庐部”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其产生的时代
十分久远,至少可追溯到汉代以前,甚至更早的东周列国时代 。
在“三十七蛮部”解体后,阿庐部过早消亡,以至于元明清时期
已无文字记载。然而,“阿庐山”“阿庐古洞”以及众多发音相
同或相关的地名、村名,如“阿路里”“阿勒”“阿楼”等,都
为“阿庐部”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它们就像历史的密码,诉说着
阿庐部族曾经的辉煌。

      近年来,在中枢镇石洞村和逸圃两地的汉墓群考古发掘中,
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如刀、枪、剑、弩等,以及“青铜虎”的出土,
都昭示着一个以“虎”为图腾崇拜的彝族部落“阿庐部”的存在
。也许,“阿庐”部族就是彝族人共同的始祖,他们的故事和精神,
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

      阿庐山,虽看似平常无奇,却因神秘的“阿庐部”和神奇秀
美的阿庐古洞,被载入清代《天下名山胜概记》,与黄山、泰山
等名山齐名 。“黄山归来不看山,阿庐归来不看洞”,阿庐古洞
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明成化十七年(1481 年),广西府第一任流官知府贺勋游览
阿庐古洞后,在诗中赞道:“云散芙蓉露玉巅,四时花木尽争妍,
烟霞古洞苍苔合,仙景分明不浪传。”将古洞比作仙景 。明嘉靖
二十年(1541 年),广西府知府解一经在《阿庐洞记》中称其为
“仙洞”,感叹阿庐山“外无秀气,而内孕瑰奇” 。明崇祯十一
年(1638 年),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进入古洞考察,在《游记》
中详细描绘了阿庐古洞的神奇:“泸源之水,涌于下穴,泸源之
洞,辟于层崖,有三洞焉……所入皆甚深,秉烛穿隘,屡起屡伏,
乳柱纷错,不可穷诘焉”。明末,广西府知府张继孟游历古洞后,
在洞额题写“奇观”二字,笔力雄劲 。洞侧的“天然石室”四字,
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东巡使者”廖瑛所题,笔走龙蛇,
清晰醒目 。

      1987 年,阿庐古洞对外开放,从此声名远扬,成为泸西对外
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 。地质学家、原云南省省长和志强感叹:世

                                   - 40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