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散文《泸西记》
P. 41
避洪水 。洪水退去后,因土地贫瘠,笃慕主持分支祭祀大典,将
民众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部落,分别向三个方
向迁徙发展,这便是彝族历史上著名的“六祖分支”。
其中,“武”“乍”二部向云南南部迁徙,“武”部中的一
支迁至泸西,称“阿庐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即春秋
晚期或战国初期 。此后,“阿庐部”在泸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逐渐发展壮大。
在泸西彝族的《指路经》中,也记录了祖先的迁徙路线。人
死后,“魂灵”由滇南往西至昆明滇池附近,这为“六祖分支”
后“武、作”二部向滇南迁徙提供了有力证据 。迁徙而来的“阿
庐”部族,在生产工具落后的条件下,多以天然洞穴为居。近年来,
在阿庐古洞和向阳乡阿盈里张天朝羊洞等古洞穴中,发现的古人
生活遗迹和生产用具,便是穴居的有力证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增长和部族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古人
不断寻找新的聚居地,逐渐从洞穴中迁出,形成了以民族或民族
支系聚居成村的现象 。从泸西县现有的一些村寨名字,如“阿楼、
阿鲁、阿勒、阿路发、阿路采、阿路瓦”等,可以看出,这些均
属“阿庐部”,且遍布泸西五镇三乡,足见阿庐部族在历史上曾
广泛分布于此,繁衍不息。
英雄之名 千古流传
在彝族的文化传承中,常以英雄始祖的名称来命名支系或部
族,“阿庐部”亦是如此。英雄阿庐的名字,不仅是酋长的名字,
更演变成一个部落和部族的名称,随着部族的发展,成为一个支
系的标志 。
乌蛮七部中“卢鹿蛮”的前身就是“阿庐部”,后来“乌蛮七部”
析为“三十七蛮部”,“卢鹿蛮”又分化为“师宗、弥勒、吉输”
等部 。这些部落皆为英雄酋长阿庐的后裔,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
不断发展、兼并,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支系。
- 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