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散文《泸西记》
P. 221
往家赶。心里生怕天黑,几乎是一路小跑,累了也不敢停歇。路
过路边的龙潭,便喝个饱,直喝得走路时肚子“咕咚咕咚”作响。
终于看到家时,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回到家,把蜂蜡放回
原处,爹妈也没多问我去了哪里,回来就好。夜里回家,爹妈也
不闩门,只用个草墩抵着。有时夜里不回家,爹妈也不着急,还
以为我去村里同伴家睡了。饭已经吃过收拾了桌子,我自己到甑
子里添碗饭,就着橱柜里的剩菜吃了个饱,洗完脚便早早睡了。
那年终究还是没买成炮仗。年三十晚,父亲从整挂炮仗上解
下一些分给我和三弟,大哥也把自己的炮仗解下一些分给我们。
过年三天,我们不会匀着放,点上柱香,时冷时热地放,大年初
一就把炮仗放完了。年初二早饭前,哥仨跟着父亲去小庙祭祀山
神,只有大哥口袋里还有炮仗,我和三弟就看着他放,一样觉得
高兴。我们哥仨,一个比一个大三岁,大哥十二岁,我九岁,三
弟六岁。走到半路,不知为何,大哥口袋里的炮仗突然着了火,
只见他高高地提着衣口袋,背过身去,任由半挂炮仗噼里啪啦炸
完,新衣口袋都被炸烂了,好在人没受伤。当时大哥想必十分沮丧,
我也替他惋惜,而三弟年纪小,或许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后来
有一次和大哥说起这事,他居然都不记得了。
没有炮仗,我们就去捡别人放过没响的“臭臭炮”。把“臭
臭炮”掰成两截,在一块光滑的石头上,抖出里面银白的火药,
用斧头敲击,便能发出类似炮仗的响声;也可以直接用香点火,
“哧”的一声,就像现在放焰火;还有就是把火药攒在一个玻璃
瓶里,拧紧盖子保存。年关时,自制一把“手枪”,装上火药,
就像现在的纸码枪,只为听个响声,这在当时可是比较奢侈且流
行的玩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每个男孩子都会做一把来玩。
至于制作方法,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我的父亲是村里的大木匠,
工具齐全,平日里耳濡目染,我多少也会些锯凿功夫。找块木质
疏松的木板,在上面画出手枪的形状,用线锯大致锯出模样,再
用小刀慢慢削,用火箸钻出枪眼,在枪头上凿个圆槽,放入码子
壳(子弹壳),事先在码子壳里倒入一半融化的铅。用钢制的伞
- 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