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散文《泸西记》
P. 123
赋诗一首:
故国琼楼万里天,雪深泸野正悠然。
思归未遂怀王粲,作赋何妨忆惠连?
折竹寻梅层岭上,飘衣走马白云边;
画图取作家山看,好自闲吟拂小笺。
此诗将他对故乡的思念、壮志未酬的心境,与眼前泸西的雪
景巧妙融合,借景抒情,情感真挚深沉。
2
人们起初常以为东华山是泸西县城东边绵亘南去的整座大山
脉。然而,当我细细翻阅《广西府志》和《民国泸西县志稿》后,
才惊觉这一认知有误。实际上,它应是东华山脉,而东华山仅仅
特指吉双乡村后的那座大山。
乾隆年间的《广西府志》明确记载:“东华山,在城东十里,
东华寺建其上,为府治左卫,即紫微山。”民国时期的《泸西县志稿》
也有相关记载:“东华山脉……又南出至吉输乡后分一支,曰吉
输山,后曰东华山,又名紫微山,在城东南十五里,后有东华寺,
为邑名胜……”由此可知,东华山曾称紫微山,山麓为吉输山(今
吉双乡所在地,宋时为吉输部)。而如今所说的紫薇山,指的是
龙甸村后的大山,那里是都土地庙的所在地,还新建了紫薇寺。
东华寺究竟建于何时,因缺乏确切记载,已无从考证。所幸
寺中留存数块《重修东华寺碑记》,为我们打开了解东华寺建设
与重修历史的大门。
邑人张世熙,这位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丙午科举人,在《重
修东华寺碑记》中详述了东华寺的过往。他提到,东华寺始建于
明朝,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最初它建于山的左侧,前人嫌其地
势低小,便将其迁至高处,此后规模变得雄壮宏伟。寺的左前方,
天马山如骏马奔腾;右前方,骑鹤山似仙鹤飞翔。周围群峰环绕
拱卫,泸川溪流潺潺环流,此地堪称东山的一处名胜。
然而,咸丰丁巳年(1857 年)的变故,如晴天霹雳般打破了
- 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