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菊畹村史
P. 72

作为较先进的运输工具取代了牛车,马车在运输效率上又提升了一步

              外还可进城。但该“大路”在村大麻塘边的坡上,出村时由于坡陡马


              车很费力,进村时此段路下坡(陡)又不安全。1998 年,在张建忠任

              村长后,村民出资出力又把“公路”改修从大坡出去接支锅山方向龙


              箐公路(即现硬化的这条路)。村虽改了出村“公路”,但箐门公路自

              修好后,因验收未通过更不许通车,也就没人维护,经近三十年的雨

              水冲刷,路貌路况大变已不能行车,村民偶尔要请汽车拉货,都无驾


              驶员敢行。如 1993 年,村张正盖他家第一所土木瓦房时,龙甸有优质

              山沙,但缺汽车拉,只能到羊密枝挖沙来用,沙用马驮多达 600 多驮,


              这种例子村里还有很多,今仅举这一例说明公路有何等之重要。

                  2000 年后村经济情况已向好,为解决出行方便,2004 年村张云新

              第一个购买了一辆二轮摩托车代步进城,随后村中青年人也都互相争


              学,购买二轮摩托车进城(摩托车多时达近 20 辆左右)。那年代,骑

              摩托车行走在凸凹的路上,就似进行车技表演一样,虽颠簸但大家还

              是喜爱摩托车代步。


                    村中街心道路,它是一个村的脸面之一。改善村中人行道,树村

              的形象既是一个面子,也是一个惠民的实事。解放后村虽对街心道路

              挖挖补补修过多次,但都仅限于当时现状。当村与外界公路接通的“大


              路”修好后,若汽车进村,村道还得修理。由于原村中街心路属高低

              不平、宽窄不等,没有排水沟,雨季山水可以把路冲干净,但也可冲


              来泥沙堆积或把路面冲垮。加之各家各户都养着牛、马,生产队养着

              羊,每天牛马羊都早出晚归要经街心道路出行,若雨季牛马羊踩踏后,



                                                    — 68 —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