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阿庐文学:2018年第1期(总第38期)
P. 87

散文






                                     爷爷的点滴往事


                                                 陈 平







                  我自幼生长在一个闭塞落后,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核桃

              凹。童年生活十分清贫单调,但那又是一段艰苦而快乐的时光。那时的生
              活面很狭窄,除了家里的人厮守在一块,跟外面很少接触。上世纪七十年
              代,到我该上学的年纪时,我就到距离本村四五公里的学校去上学。一直
              到1981年,我15岁高中毕业时,才知道父亲陈自业是杨旅长的儿子。从那
              时起,我脑海深处就伴随着出现一位读过黄埔军校的爷爷杨乾吉的形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开始注意倾听一些长辈讲爷爷的故事,
              感到特别的亲切和新奇。
                  我们村子对面有一条河,有几座高山相隔,那是云南省石林县左西
              村。村里住着彝族撒尼族同胞。彝族大爹毕汝骥是我们家的常客,他去大

              水塘赶集的时候经常来我们家歇歇脚、喝口水,我家常留他吃饭。这位大
              爹曾在抗日军队远征军当过兵。他说那时在昆明当爷爷的卫兵(警卫),
              经常跟随在爷爷左右,到过龙云和熊庆来的家里。一到大门口卫兵就会高
              呼口令:杨将军到!好威武哟。旅长在昆明主要是为远征军第54军筹集各
              种军需物资,一天忙得脚不落地,没时间照顾我的奶奶和他的三个孩子
              (我的伯父们),只好把奶奶和三个孩子送到弥勒县城租房住着。我的父
              亲就是1945年在弥勒生的,是爷爷的小儿子。当时曾祖父已经73岁了,因

              此我父亲的乳名叫“小七三”。我祖母是湖南耒阳人,刚生下我父亲才满
              月,便离家出走了,至今70多年下落不明。后来我爷爷把襁褓中的小儿子
              托付给陈姓奶奶家哺育养大。后来家道中落,我父亲就在陈家做了儿子,
              并改随陈姓。
                  对于爷爷抗战时军衔升到少将而被解除军权解甲归田这个问题,我一
              直疑惑不解。我听说在午街铺的麻子哨村有一位离休干部刘绍禹,了解祖
              父的一些情况,我曾两次去拜访过他。
                  刘绍禹老人在解放前夕是当时利民乡伪乡公所(即今午街铺镇)的乡
              丁,当时20岁左右,枪法好,胆子大。他对我说:旅长大爹1945年从昆明

              回到家乡以后,经常在泸西、弥勒两地走动。为了大爹的安全,乡公所就

                                                                                             85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