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阿庐文学:2018年第1期(总第38期)
P. 113

泸西县第五届“阿庐文学奖”征文选登


              潭”。他的菊花诗虽少黄巢“我花开后百                         的草坡上,成为一道展示泸西本土文化的
              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睥睨天下的                         亮丽景观。
              霸气,但亦有针对吴三桂之流的“黄袍何                             幸哉我也,得遇《菊谱新诗》,从此
              得妄加身”的犀利。“人间只有黄金贵,                         可以朝吟晚诵,做到“履素怀贞”,似菊
              不重精英五色毛”是他对世态愤懑与鞭                          清白!
              挞;在《白菊》中他“鹤胎养就雪精神,                             幸哉诗也,得遇青睐之人,从此避免
              冷淡能全峻洁身”,《粉菊》中的“家寒                         销声匿迹,得以流芳千古,发扬光大!
              只许留清白,有甚铅华上脸来”是他孤高
              傲岸,玉壶冰心的自绘。而他“闲催玉兔
              敲灵药,济困扶危不费钱”,及“公道世                                          四
              间惟白发,佛爷头上不曾饶”,是对世风
              日下和人生苦短的呐喊。                                    我在紫芝庵中逗留了很久,踱来踱
                  他的诗,意雅词新,含蓄竣炼,寄托                       去,细细地观览一番,仿佛凝视一位久别
              幽远。时人誉为“濡墨则云烟满楮,风流                         重逢的恋人。三圣殿前的一个花坛里,生
              美比晋唐;功深雪案,吟咏佳称李杜”,                         长着一大簇墨绿的菊花,虽然过了时令,
              评价极高,抄传甚广。以菊花为题,吟诗                         但仍含苞待放,已经看得见洁白的花蕾。
              百首成卷,而且每一首诗的题目,就是一                         还有一株桂花树,绽放出星星点点碎米大
              个菊花品种,放眼古今中外,仅陈菊潭一                         小的白花,院子里,香气氤氲。
              人,故称其为“百菊诗人”,也可称其诗                             穿过大殿前的屋檐下,走上右厢房的
              为“天下一菊”。                                   二楼,这就是我曾经上课的地方,前墙镶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陈王庭寿                     嵌着的四四方方的水泥黑板还在,但人去
              终故里,享年81岁。后人为纪念这一杰出                        楼空,只有一张连体的老式课桌,歪歪斜
              的民间诗人,立“陈菊潭先生故里碑”于                         斜地站着。三十年了,我仿佛又回到了过
              村头,将其村名改为“百菊村”。                            去的日子,又听到了书声琅琅。我的青春
                  2008年3月,我从文化馆调至县文联                     年华,就这样流逝了。我的30多个少年学
              工作,担任副主席,主持县文联的全面工                         生,如今,你们又在哪里?
              作。同年年底,在泸西县委、政府的支持                             临走时,我掏出手机,对着紫芝庵内
              下,我精心校注的《菊谱新诗》,得以仿                         的三块残碑和大殿屋檐下刻有诗文的两个
              古线装书的形式出版发行。                               柱础石礅,一一的拍了照片,保存下来。
                  可以这样说,没有县委、政府领导                        是这些文字,让我得以了解紫芝庵“始建
              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就没有《菊谱新                          于明,重修于清”的历史。
              诗》,就没有2008年开始建设的阿庐文化                           其一,为《重修紫芝庵大门记》碑
              中心“天下一菊”的文化碑林。                             文,为泸西文化名人甲午(1894年)科举
                  如今,你若走到阿庐文化中心广场一                       人詹太和叙写,如下:
              隅,就能够看到53块汉白玉石碑上的《菊                            “城西五十里有紫芝庵,载在郡志,
              谱新诗》,它似洁白的琴键、又似流动的                         因碑残碣断,创建之年莫考。乾隆初,村
              扇面、更似一册厚重的书简,镶嵌在翠绿                         人以旧址湫隘,改建于村之西南隅,以为


                                                                                            111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