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散文《泸西记》
P. 6

代泸西的万千气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展示出一位母土的守望者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求,对母土的感恩和礼赞。可以说,
读完《泸西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是作者脚踏泸西这片
热烈芬芳的红土地,讲好泸西故事的生动实践。

      在《钟秀清风》中,作者写道:“春日里,新抽的黄连木叶
泛着羞涩的紫;盛夏时,浓荫如盖遮蔽暑气;深秋来临,叶片渐
渐染红天际;到了寒冬,落叶又化作春泥。四季轮回中,我见证
着它的每一次蜕变,也愈发懂得‘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深情。”
当然,文中不只有对四季草木风物的写照,作者从人文的视角出
发,叙写了往事前情,追慕着历代英才俊彦的脚步,研究他们的
踪迹: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秀山的游览,并留下文字;明朝
末年的广西府知府张继孟在任上保境安民,爱戴百姓,为表感激
之情,当地民众在秀山为他修建生祠;在南明时期的广西府知府
包嘉允的笔下,秀山“崚嶒竦秀,多怪石玲珑,蘅蕙丛生”,登
上山顶,可见“诸峰森峙,环列穆如”,雍正年间,名士李绶也
留下《钟秀山记》……文中写出了秀山的地理脉络与人文风情。
作者感叹:“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尽我对秀山的眷恋。”

      读《城子古村探秘》一文时,我想起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兼
社会批评家拉塞尔·雅各比的话 :“走进一个熟悉的房间同时识
别一个新的事物——一盏灯,一幅画,一面钟——这是一种日常
经验。但走进一个熟悉的房间并立刻指出最近刚搬走的东西就很
难做到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添加了什么,却
不太容易注意到‘减少’了什么,比如物体和声音的消失。几个
星期、几个月或者几年过去了,我们都没意识到它们已不复存在。
也许,有一天一进屋我们便感觉到一种说不清的不适,什么东西
消失了,可那是什么呢?”这段话提醒我们,记住乡愁,就是记
住故土的历史文脉。有乡愁的地方,才会让人们知道家与国。

      跟着作者,我们一起探寻本土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对位于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