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3 - 散文《泸西记》
P. 243

西多元文化的鲜活体现。
      人文地理方面,泸西的山水、建筑、街巷,都成了文字的素材。

“秀山‘民歌角’”“故乡的山神庙”,展现独特地理标识与民
间信仰;“黄草洲湿地公碑记”“新泸西一中赋”,记录城市发
展与变迁中的人文印记。每一处书写,都是想留住泸西的独特气
质,让后人透过文字,触摸到这片土地的温度。

      亲情篇章,是泸西给予我的情感滋养。“怀念祖母的月饼”,
那是味觉与情感的双重记忆,祖母的手艺里,藏着泸西人的质朴
与温暖;“骨头糁,母亲的味道”,母亲的烹饪,是家的符号,
也是泸西普通家庭亲情的缩影。这些文字,让泸西的文化有了情
感根基,因为土地上的人、人与人的情感,才是文化传承最动人
的部分。

              写作与人生:因泸西而改变的轨迹

       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因文字被老师和领导关注,到
进入文化馆、文联工作,泸西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我的文字,也
托举着我前行。在文化馆,接触更多泸西的文化工作,深入挖掘
本土文化;在文联,与更多文化人交流,拓宽了对泸西文化书写
的视野。

      这一路,泸西的山水人文,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我走过泸西
的四季,看春天钟秀清风的生机,夏天诗满九溪的葱郁,秋天翠
屏秋水的澄澈,冬天东华积雪的静美,自然的韵律融入文字;我
走访泸西的村落,听撒尼人的“密枝节”传说,尝皮肝糁的独特
风味,民族文化的鲜活,丰富了文字内涵;我追溯历史,探寻“舍
命王”张继孟的故事,了解杨乾吉将军的事迹,历史人物的风骨,
赋予文字厚度。

                 关于成书:留存与分享的心愿

       考虑到书号费、印刷费等成本,以及文章自身的局限性,最
终决定做电子版留存。这不是放弃传播,而是换一种更务实的方

                                         - 241 -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