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1 - 散文《泸西记》
P. 231

“你这是去哪儿劳改了?”为节省经费,许多工作我们都亲力亲为,
 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有一回,在山上吊运一块十多吨重的大石头时,钢索突然发
 出断裂声响,开吊车的张师傅大喊“跳!”。刹那间,在货车上
 牵引钢索的两个小伙子迅速跳出车斗,紧接着,大石头重重砸在
 车斗上,发出巨响,众人惊出一身冷汗。那天,直到下午四点多,
 我们才吃上中午饭。坐在石头上吃饭时,我握着筷子的手仍止不
 住地颤抖。

       运来十几块巨石,在村中的显要位置精心安置。我们走访村
 寨,收集了大量撒尼风情的民间谚语,在张荣光、普跃庭等彝文
 专家与毕摩的协助下,将这些文化瑰宝转化为彝汉双语。

       这些谚语涵盖了撒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产劳动方面,
 “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道出了勤劳致富的真理;“不想饿
 肚皮,赶快把田犁;要想穿新衣,纺麻多织布”则生动展现了农
 耕时代的生活智慧。在为人处世方面,“骂人伤邻居,咒人伤朋
 友”教导人们要和睦相处;“坐养千年子,不如孝顺人”则强调
 了孝道的重要性。在文化传承方面,“听见三弦响,脚杆就发痒”
 体现了撒尼人对歌舞的热爱;“密枝山树旺,彝家寨平安”则反
 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镌刻过程充满趣味与艰辛。然而,请来的文山石匠文化水平
 有限,仅读到二年级。刻“在所有的粮食作物中,苦荞最重要”
 这句谚语时,他因不认识“荞”字,误刻成“养”字,还解释道:
 “所有的粮食作物么,‘苦养’最重要,要‘苦养’么,才整得
 吃。”令人哭笑不得。好在两字字形相近,修改后不细看难以察觉。
 刻“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时,他又差点把“鹰”
 字刻成“魔”字,好在我们及时发现,才避免了重新磨平石头重
 刻的麻烦。如今回想起这些趣事,仍忍俊不禁,也深刻体会到多
 读书识字的重要性。这些小插曲,为严肃的文化工程增添了鲜活
 的生活气息。

       为了确保每一块石头都能成为文化的载体,我们在选石、刻

                                          - 229 -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