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菊畹村史
P. 25

城)计 15 里,就是以头塘的 15 里来定的距离。头塘往东 15 里设二塘

              (今三塘乡小二塘村以此得名);由二塘再往东 15 里设三塘(今三塘


              乡塘房村),驿道再由三塘、得冲过南盘江入丘北。今三塘乡的“三塘”

              二字,也源于清驿道经过当下的三塘乡,其乡境内驿道上设有三个汛


              塘。

                    清雍正和乾隆期,广西府奉旨为朝廷铸币(前后共 45 年,实际铸

              币 29 年,年铸铜币 42 万余串,并承担云南 60%的铸币任务),币运


              京(朝廷)也是沿该驿道用马驮到石阶脚飞土渡上船,过南盘江后达

              五嶆抵丘北,又辗转至广西百色再至汉口水运运出。


                    距村东北向约 1.5 公里是老烟堆(又名:老狼烟堆;学名:烽火

              台)遗址。《泸西县志》载:烽火台“台基为正方形,底边长约 3.5 米,

              高 3 米(原高为 6 米),口沿边长约 3 米,毛石支砌而成,内装荞壳等


              引火之物,遇有匪情和军情时燃放烟火报警。经考证属清代广西府设

              汎塘时的报警遗迹”。“泸西烽火台”它属今云南东、南部唯一有遗物

              的古遗址;并被《云南电信博物馆》作为云南古代通信雏形收藏。


                    在烽火台南侧约 200 米是“扎营坡”。扎营坡一名不是民国和新中

              国时期起的,它是从清代就一辈辈传叫下来,扎营坡三字带有军事元

              素,若此坡古代没有驻过军,就不可能得此名。“扎营坡”还有两种说


              法:其一,传说是古代土司官在吉双乡村有“上营、下营”驻军,有

              扎营坡驻军;其二,是清广西府守护烽火台驻军。“扎营坡”为地名,


              县志虽无记载,但其称呼也应是因有烽火台而得名。《泸西县志》载:

              清广西府的“军事”构成分“绿营兵”和“团练”两种,后者为置地



                                                    — 21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