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菊畹村史
P. 18

菊畹村在清代曾有多户人家的说法是存在的。

                    村的形成虽从张姓开始余姓其后,但在清代村是否有彝族存在尚


              不清,因大冲子边解放后存留的多处土坟,传说是彝族坟,但那些彝

              族坟跟村较早迁来我村的彝族张树堂家又没有联系,由此表明彝族坟


              应是清代的,但又无彝族留下后代人,彝族又到何处也无据可查。还

              有传说,“那时(古代),汉族和彝族因土地发生界址纠纷,彝族人在

              地界边把长草拉了结‘草节’来证明地界界线。但随后汉人放火烧山,


              草烧了,草节自然不在,没草节便失去了彝族的地界证据,而汉人却

              指石为地界,汉人就占了理,达到了强占他人土地的目的”,这些传说


              现也无从考证。进入民国后,随着李、张(彝族)、朱、王、曾、杨姓

              的迁入,基本构成了解放时我村的族姓及聚居规模。解放后又有张、

              王、胡、熊姓迁入,终形成了菊畹村的基本族姓现状。


                              第二节 菊畹村族姓族氏构成及人口与住宿


                    村落形成由户籍组成。构成菊畹村户籍来源:(1)由金马甲腊分


              支居中枢三门街张氏六世祖张问达,其子,七世祖张孔胤;孙,八世

              祖张润甲。张润甲之长子张大训(九世祖)在清朝乾隆年间,胸怀创基立


              业,离家到今菊畹村创立庄科(注:次子张大伦迁三塘阿鲁哨),分支

              到菊畹村的张氏族,汉族。(2)余朝选(汉族)由三塘毕块头塘迁入

              (年份不祥)。(3)张树堂(彝族)由东华寺后面迁入(年份不祥)。(4)


              朱财宝(彝族)由三塘毕块头塘迁入年份不祥)。(5)李树芳(彝族)

              1938 年由三塘大湾半孔村迁入。(6)杨太和(汉族)1947 年由三塘毕


              块头塘迁入;(7)王鸭子(解放前夕无后人而终)。(8)曾姓 1 户(解

                                                    — 14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