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菊畹村史
P. 16

畹”的口语与其谐音相交演变(喊)成“巨湾”。因在清朝某期间,菊

              畹村人口锐减,村文化人断档变成了文盲村,没了文字记载,在人们


              日常生活中,是口音慢慢演化改变了村名。再则,进入民国一年(公

              元 1912 年)始,巨湾村已没文化人,缺文化人就不可能起出雅名菊畹。


                    村没文化人不乏先例:民国第三、四年村境况较好的张氏族中一

              支[2]为祖辈立碑,新旧两碑上同一辈分的姓名,三个字中间一字出

              现“宝”与“保”混用;清代祖先碑上的“常”字,在新立碑上变为


              “长”字(注,属同一人)。严肃的碑字用上了同音字,说明那时没文

              化人。在清代或民国,用文字表示人的名字及姓名时很注重规范(注:


              “名字”的含义是,名指小名;字指学名。“姓名”的含义是,人的姓

              氏和名字)。在姓名上,很讲究辈分用字的同一和字的正确写法,一般

              姓名中间之字是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即指某字辈,所以这个“字”特


              别受重视,而受重视的字用了同音字,是缺文化人的体现。

                    上例表明,民国时期巨湾村没文化人,才会出这种失误,既缺文

              化人,村就不可能有人在民国期起出“菊畹”这高雅的村名,故“菊


              畹”村名应起源于清代。

                    解放后,按照村名名字书写规范、雅韵、标准要求,“巨”与“吉”

              口语谐音相似,且吉字又含有吉祥、吉利和美的含义,所以村名便规


              范为“吉湾”的正式书写名称。

                    随着近些年吉湾村的发展变化,新建的风电景观,特色的民居、


              珍贵的古文化【古烽火台遗址、古驿道、古代驻军(扎营坡)遗址】、

              古化石与村繁茂的森林、优美的生态风景相交相织;地间、山间的各



                                                    — 12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