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散文《泸西记》
P. 180

乾隆《广西府志》记载:(广西府)知府周采设立义学,东乡、
南乡依附东华寺,西乡依附龙泉寺,北乡依附桃园文昌阁……由
于寺庙皆有田产,每年能收取租子、租金,义学便依附寺庙,用
租金支付相关费用,以照顾贫寒学生,让他们有书可读,得以培养,
不至失学。后来,因田产缩减,租金减少,老师的薪酬俸禄随之
降低,优秀老师另谋高就,只剩下一些滥竽充数之人,义学越办
越差,遭到社会轻视,最终无人问津,自行荒废。

      民国时期,龙泉寺前的嵩灵山麓开办过利民小学(建国后,
改名为“泸西县第三中学”;现改为午街铺镇初级中学),我的
父亲与大伯曾在此就读。从小习龙村到利民小学,需步行四五公
里山路,翻越习龙街背后的内青沙岭,再经过河外背后“五弯四盘”
的山梁,下了河外坡便到。父亲说,那时他们读书时,常到学校
背后的龙泉寺玩耍。大伯高小毕业后,考上初师,初师毕业后又
考上中师,成为一名教师。父亲曾告诉我,他高小毕业时正逢“土
改”,家中被划为“地主”,虽考了全班第一,却因“成份高”
未能升学。我一直对此心存怀疑,直到 2003 年我从县一中调至
县文化馆工作,与文体局的老领导、父亲的同学张荣光老师谈及
此事。张老证实父亲在班上成绩数一数二,确实因“出身”问题,
未能被县城中学录取。

      我在小习龙村小学读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换了六位老师,
成绩不佳,连“三中”(午街铺中学)都没考上,最终被绿峨附
中录取。读了一个学期,绿峨附中撤销,便合并到普泽附中就读。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泸西师范,从此走出“农门”,吃上“国家粮”。
泸西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百菊小学教书。一年后,调到“三中”,
也算是圆了少年时进入“三中”的梦想!

      从 1988 年到 1999 年这 11 年间,我曾无数次前往龙泉寺,
彼时寺名虽在,却无寺庙踪影,寺址沦为荒芜农田,只生长着几
株桑树与栀子花。田地边缘是竹林与树林,竹林中还能见到一些
碎砖烂瓦、柱础石礅与断碣残碑。山下所谓的龙泉之水,成了村
人浇菜地与饮牛的池塘,蚊蚋浮游水面,杂草丛生,哪还有半点
史籍中记载的“禅韵”与“灵性”。有一次,我在此还碰到一条

                                  - 178 -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